科學月刊 [第652期]:新食品崛起

點閱:51

並列題名:Science monthly

作者:科學月刊

出版年:2024.04

出版社:科學月刊社

出版地:臺北市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84

附註:月刊

本期內容簡介

走進編輯室

飲食新發現
常聽到「民以食為天」,意為糧食為人類生存的根本。然而,截至2022 年末,世界人口已正式突破80 億人,這不僅意味著糧食需求的增加,糧食安全也備受關注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, FAO)的預測, 2050 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 億,代表人們需要更多的食物,像是小麥、稻米等糧食作物或肉類、魚類等蛋白質攝取需求。

但是,地球上可耕種的土地逐年趨減,水資源也受氣候變遷引發的高溫、洪水、乾旱等環境災害破壞,再加上戰爭等種種人為因素相互影響下,糧食產量將無法趕上快速增加的人口。為了降低農業環境的負擔,人們開始開發能增加產量、提高品質、對抗病蟲害與環境逆境等性狀的農作物。科學家甚至將腦筋動到外太空,嘗試在外太空打造「太空農場」。這些食物除了提供太空人食用,當地球資源匱乏時或許也能派上用場。

為解決蛋白質的匱乏,FAO 自2013 年開始鼓勵人們吃蟲,甚至有許多國家開始提倡「食蟲」,期望能藉此改善環境迫害與飢荒等問題。不僅如此,為了減緩氣候變遷、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,愈來愈多人開始留意碳排放量,並將食物的碳足跡納入考量。不同於傳統畜牧業帶來的高碳排,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基底的「未來肉」不只有助減碳,也更加貼近環保永續。

對於現代人來說,飲食不再單純只是為了獲取營養,更要吃得幸福。因此在老年人口占比已達到10% 之際,易咀嚼、消化吸收及高營養價值的銀髮食品,也將成為一門不可忽視的新學問。甚至當地震、海嘯等災害發生時,那些經特殊處理的防災食品,也能保留好吃的口感,同時健康又營養。
雜誌簡介
 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 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 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  • News Focus
  • 科學出走 伽利略數學步道尋思
  • 顯影 斯文豪氏攀蜥
  • 專訪 埋下太空探險夢的種子 中央大學太空生醫國際營隊專訪
  • 星火相傳系列講座 星火STEAM講座 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動態雕塑
  • 書摘 《追火山》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