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內容簡介
走進編輯室
打造.理想中的美好城市
根據聯合國統計,1950年全球僅30%人口居住在城市。不過近年來世界人口持續增長,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68%的人口居住在僅占世界陸地面積2%的城市中。隨著城市人口的集中化,未來人們可能面臨資源分配、環境汙染、交通壅塞等城市治理層面的挑戰。
不僅如此,密集的高樓大廈導致的城市熱島效應、高密度的人類活動和複雜的交通系統所造成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,除了加速全球氣候變遷外,也使城市既有的空氣污染、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再次浮上檯面。而日常生活的水、電、網路等公共建設,也因人口往城市聚集而對城市中的基礎設施造成壓力。另外,隨著都市化(urbanisation)程度的提升,城市中空間資訊、數據資料的有效收集也將成為城市治理的一大挑戰。
因此,如何打造宜居並且與永續並進的智慧城市便成為各國目標。在本期的《科學月刊》,我們找了多位專家學者,從城市中的建築、能源、綠地發展等面向剖析未來城市形態。除了依照人們對城市的需求進行調適外,也從創新的低碳建材、綠色智慧交通、自駕&電動車等項目中,勾勒出城市轉型後的新樣貌。再加上大數據的整合與應用,或許能幫助我們改善現有的城市問題,進而協助城市中經濟、社會、生態的永續發展,啟動人類生活的全新篇章。
為了加強讀者對未來城市的想像,這期封面我們與B&W積木創意工作室共同合作。設計概念是從每一篇封面故事中汲取出相關元素,經由編輯群與工作室來回討論,最終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積木模型。我們期望藉由富有童心的樂高積木,形塑出結合現有科技與未來想望的理想城市。
走進編輯室
打造.理想中的美好城市
根據聯合國統計,1950年全球僅30%人口居住在城市。不過近年來世界人口持續增長,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68%的人口居住在僅占世界陸地面積2%的城市中。隨著城市人口的集中化,未來人們可能面臨資源分配、環境汙染、交通壅塞等城市治理層面的挑戰。
不僅如此,密集的高樓大廈導致的城市熱島效應、高密度的人類活動和複雜的交通系統所造成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,除了加速全球氣候變遷外,也使城市既有的空氣污染、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再次浮上檯面。而日常生活的水、電、網路等公共建設,也因人口往城市聚集而對城市中的基礎設施造成壓力。另外,隨著都市化(urbanisation)程度的提升,城市中空間資訊、數據資料的有效收集也將成為城市治理的一大挑戰。
因此,如何打造宜居並且與永續並進的智慧城市便成為各國目標。在本期的《科學月刊》,我們找了多位專家學者,從城市中的建築、能源、綠地發展等面向剖析未來城市形態。除了依照人們對城市的需求進行調適外,也從創新的低碳建材、綠色智慧交通、自駕&電動車等項目中,勾勒出城市轉型後的新樣貌。再加上大數據的整合與應用,或許能幫助我們改善現有的城市問題,進而協助城市中經濟、社會、生態的永續發展,啟動人類生活的全新篇章。
為了加強讀者對未來城市的想像,這期封面我們與B&W積木創意工作室共同合作。設計概念是從每一篇封面故事中汲取出相關元素,經由編輯群與工作室來回討論,最終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積木模型。我們期望藉由富有童心的樂高積木,形塑出結合現有科技與未來想望的理想城市。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