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月刊 [第642期]:褪去口罩之後

點閱:2

並列題名:Science monthly

作者:科學月刊

出版年:2023.06

出版社:科學月刊社

出版地:臺北市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84

附註:月刊

本期內容簡介

走進編輯室

我們一起走過的防疫之路
今(2023)年4月27日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,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VID-19)於上(5)月1日起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,指揮中心階段性任務宣告結束、同步解編。歷經三年多、為期1197天的抗疫日子也正式落幕。

回顧疫情這三年間,《科學月刊》也沒有缺席。從疫情爆發初始就推出〈2019新型冠狀病毒特別報導〉(2020年3月號),當時甚至連病毒名稱全世界都仍未定案,編輯部為此也煞費一番苦心;隔月我們也火速送上〈冠狀病毒的迫降〉(2020年4月號),將科學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(SARS-CoV-2)的最新動向和研究傳遞給讀者。2021年3月,全球(包括臺灣)疫情仍不見停歇,我們推出〈臺灣防疫大作戰〉(2021年3月號),持續追蹤臺灣科學家在新冠病毒研究的最新發展。而現在,我們也將為COVID-19製作最後(應該?)一個封面故事。

不知道讀者現在走在路上是否有恍如隔世之感?在疫情期間,這些人潮熙攘的街道曾是一片寂靜寥落。當時除了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外,多數人也深怕感染了新冠病毒、引發嚴重的病症,不僅要承受病毒對身體的危害,還有可能連累周遭的親友。不僅如此,部分確診過後的人們,身體也陸續出現了長新冠(long COVID)後遺症,像是咳嗽、胸痛、疲勞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。

此外,許多在疫情期間伴隨而來的現象也值得我們探討與反思。如面對疫情這場漫長的抗戰中,因為無法出門或長時間照顧家人而使負面情緒在心理滋長,產生憂鬱的傾向;疫情期間遠端線上教學與口罩的配戴,不僅成效不佳,更可能因此限制了學童認知發展的可能性。

所以,我們匯集了這些議題,製作出這期的封面故事。走過新冠疫情不只是脫下口罩這麼簡單,我們應該持續學習、強化科學知識、提升自我判斷力,才能正面迎向疫情後的新生活。

過去三年,大家都辛苦了。
雜誌簡介
 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 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 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  • 書摘 《細菌群像》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