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月刊 [第624期]:諾貝爾獎2021特別報導

點閱:1

並列題名:Science monthly

作者:科學月刊

出版年:2021.12

出版社:科學月刊社

出版地:臺北市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84

附註:月刊

本期內容簡介

走進編輯室

諾貝爾獎政治不正確?

政治正確(political correctness)的風潮席捲全球。政治正確原先用於描述為了符合官方立場與主流價值的作法,常見於非民主國家。到了現代,政治正確成了避免歧視的詞彙。20 世紀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、同性戀權利運動、女性主義思潮等,強調社會的多元價值,並鼓勵、催生各種思想,打破傳統僵固的思維,對抗刻板印象與歧視等。不過,近年政治正確卻逐漸矯枉過正,甚至已到了荒謬的地步。

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好萊塢(Hollywood)電影產業。為了展現多元價值,女性角色、有色人種、多元性向等元素,開始不斷衝撞過去以「白人」、「異性戀」、「男性」為主的電影內容。這樣的改變展現了現代社會的不同面向,同時讓人們學習與包容不同族群的存在與文化。但常看電影的觀眾不難發現,近期的好萊塢電影已太過刻意在劇情中添加這些元素。如果原先的劇本就以女性、黑人,或同性戀等為主體也罷。可弔詭的是,有些經典文學、童話等,卻硬被套入這些元素,破壞了原作的精神與主體性。

回到今(2021)年的諾貝爾獎,由於本屆只有一名女性獲獎(和平獎),法新社向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韓森(Göran Hansson)詢問諾貝爾獎是否會增設女性保障名額。對此,韓森表示:「很遺憾只有少數女性獲得獎項,這反映了社會的不公現象,從以前到現在皆是如此,我們仍需持續做出努力。而為了符合諾貝爾獎的精神,我們並不會增設女性或任何種族的保障名額。」

所幸,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風潮尚未影響諾貝爾獎的公正性。韓森表示,諾貝爾獎主要表彰在該領域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,而非針對特定性別與種族。雖然百年來諾貝爾獎大部分的得獎人都是白人男性,畢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中仍以這群人為多數,但時代不斷進步與改變,女性及其他膚色人種已越來越多人投入到各個領域,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其他族群獲得諾貝爾獎。此次諾貝爾獎也讓人們反思這些看似「公平」制度,是否只是保障了更不公平的「特權」呢?

主編 謝育哲
雜誌簡介
 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 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 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  • 顯影1 臺灣標蛇
  • 顯影2 三白草科
  • 書摘 《香氣採集者》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