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內容簡介
走進編輯室
自5 月中旬起,本土2019 冠狀病毒疾病(COVID-19)疫情持續延燒,為了顧及大家的健康與安全,許多公司行號及企業紛紛採取分流上班,或是讓員工居家辦公(work from home, WFH),避免人員群聚,降低染疫風險。當然,《科學月刊》辦公室的所有同仁也採行居家辦公,才能確保你手上的雜誌能順利出刊。
長期在家辦公的同時,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家裡周遭的各種小動物,撇除惱人的蚊子、蟑螂,還有恐怖的蜘蛛之外,最常見的應該就屬螞蟻了。說到螞蟻,我們對這些「小」朋友的既定印象,應該是食物碎屑掉滿地後,一隻隻勤奮的螞蟻成了專業搬運工,猶如軍隊般排成一列,有秩序地把戰利品帶回家的畫面。
事實上,螞蟻可說是小小化學家,牠們能利用各種的蹤跡費洛蒙與同伴進行互動,甚至有的螞蟻還可以與其他物種溝通。另外,牠們也能使用警戒費洛蒙,以及類似蜜蜂的螫針進行攻擊與防禦。而某些特殊品種的螞蟻,還能以「寄生」的方式,控制其他的螞蟻。
不過,即使看似對人無害的螞蟻,其實也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品種,入侵紅火蟻(Solenopsis invicta)就是最經典的例子。2003 年,入侵紅火蟻進入了臺灣,從此展開了為期多年的「人蟻大戰」。入侵紅火蟻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,光是被牠螫咬,皮膚就會產生如火灼般的疼痛感,體質敏感的人甚至會出現急性過敏性反應,
最嚴重可能致命,因此我們也不得不堤防牠。
過去澳洲也曾遭遇入侵紅火蟻的危機,但澳洲政府藉由完善的防治計畫,以及訂定相關的法條後,截至目前已達到99.7%的防治率。而臺灣這場為了撲滅入侵紅火蟻的戰爭持續了18 年,過程中雖然取得一些不錯的成績,但在完全根除入侵紅火蟻之前,仍不能掉以輕心。或許我們可以從澳洲的經驗中,找到擊敗紅火蟻的勝利方程式。
本期《科學月刊》會從紅火蟻的介紹開始,並告訴大家在臺灣科學家的努力下,又有哪些防治與與撲滅紅火蟻的方法。
主編 謝育哲
走進編輯室
自5 月中旬起,本土2019 冠狀病毒疾病(COVID-19)疫情持續延燒,為了顧及大家的健康與安全,許多公司行號及企業紛紛採取分流上班,或是讓員工居家辦公(work from home, WFH),避免人員群聚,降低染疫風險。當然,《科學月刊》辦公室的所有同仁也採行居家辦公,才能確保你手上的雜誌能順利出刊。
長期在家辦公的同時,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家裡周遭的各種小動物,撇除惱人的蚊子、蟑螂,還有恐怖的蜘蛛之外,最常見的應該就屬螞蟻了。說到螞蟻,我們對這些「小」朋友的既定印象,應該是食物碎屑掉滿地後,一隻隻勤奮的螞蟻成了專業搬運工,猶如軍隊般排成一列,有秩序地把戰利品帶回家的畫面。
事實上,螞蟻可說是小小化學家,牠們能利用各種的蹤跡費洛蒙與同伴進行互動,甚至有的螞蟻還可以與其他物種溝通。另外,牠們也能使用警戒費洛蒙,以及類似蜜蜂的螫針進行攻擊與防禦。而某些特殊品種的螞蟻,還能以「寄生」的方式,控制其他的螞蟻。
不過,即使看似對人無害的螞蟻,其實也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品種,入侵紅火蟻(Solenopsis invicta)就是最經典的例子。2003 年,入侵紅火蟻進入了臺灣,從此展開了為期多年的「人蟻大戰」。入侵紅火蟻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,光是被牠螫咬,皮膚就會產生如火灼般的疼痛感,體質敏感的人甚至會出現急性過敏性反應,
最嚴重可能致命,因此我們也不得不堤防牠。
過去澳洲也曾遭遇入侵紅火蟻的危機,但澳洲政府藉由完善的防治計畫,以及訂定相關的法條後,截至目前已達到99.7%的防治率。而臺灣這場為了撲滅入侵紅火蟻的戰爭持續了18 年,過程中雖然取得一些不錯的成績,但在完全根除入侵紅火蟻之前,仍不能掉以輕心。或許我們可以從澳洲的經驗中,找到擊敗紅火蟻的勝利方程式。
本期《科學月刊》會從紅火蟻的介紹開始,並告訴大家在臺灣科學家的努力下,又有哪些防治與與撲滅紅火蟻的方法。
主編 謝育哲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