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內容簡介
吐司大小的立方衛星能實現一般人的太空幻想,
讓衛星科技不再專屬於少數國家或企業。
而由本土自製的玉山、堅果與飛鼠衛星,
又能為臺灣的太空科技帶來哪些影響與變革呢?
編者的話
實現觸碰太空的夢想
今(2020)年5月30日,美國航太公司SpaceX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(Cape Canaveral)發射獵鷹9號運載火箭(Falcon 9),將載有兩名太空人的飛龍號(Crew Dragon)太空船送上國際太空站(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, ISS)。這次壯舉象徵著民營的太空時代正式來臨。從此,上太空不再只是少數國家的特權。
時間回到1957年,蘇聯發射了史上第一顆的人造衛星:史普尼克1號(Sputnik-1),實現了人類渴望觸摸太空的夢想。在往後半個多世紀,太空科技發展迅速,不只將人類送上月球,還將諸多探測船送至太陽系各處。此外,在1977年發射的航海家1號(Voyager 1)已在2012年飛出太陽系,成為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,登上太空、探索宇宙已從文學作品中的科幻故事跳脫成現實。不過對一般人來說,我們與太空的距離似乎還卡在那條卡門線(Kármán line)之內的100公里。
大家或許會說,上太空只是少數大國和幾個超級有錢的企業才能做到的事情。的確,要讓一般人親自抵達太空還是相當困難,但如果你有想像力,立方衛星(CubeSat)就是那個能實現想法的關鍵。立方衛星是一種小型衛星,最初由兩位美國科學家,為了將大學生的實驗搬到太空而生的點子。他們將邊長為10公分,重量約1.3公斤的立方體定義為1U的立方衛星。而後續又衍生出各種尺寸的立方衛星,從1U、2U、3U……,乃至於12U都有。
這種大小類似吐司麵包的衛星,除了可以將實驗送到太空進行實作外,還有許多不同用途,舉凡拍照、通訊、追蹤物件及把任何能放進去的東西送上去,甚至也能裝入骨灰,舉行特別的「太空葬禮」。商業與業餘的用途通通都可以滿足。
而在今年年底,臺灣預計會發射三枚立方衛星升空。分別是能追蹤船隻航行的玉山衛星,可追蹤飛機飛行軌跡並提升飛航安全的堅果衛星,以及用來量測電離層中電漿特性的飛鼠衛星。或許臺灣並非典型的太空大國,但在立方衛星的領域,也有屬於我們發光發熱的時刻!
主編 謝育哲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