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保育季刊 [第104期]:冬季刊

點閱:1

並列題名:Nature conservation

作者:自然保育季刊編審委員會編審

出版年:2018.12

出版社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

出版地:臺北市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92

本期內容簡介

11月中,令人錯愕、震驚、不捨的消息,本刊編審委員會委員何健鎔研究員兼組長,也是大家口中的「螢火蟲博士」,因急性心肌梗塞撒手人間,僅得年57歲。何博士長期致力於螢火蟲的調查研究,並積極輔導社區推廣以螢火蟲為主題的生態旅遊,喪祭之時,合作多年的社區代表及學校教授在致詞時都不禁懷念哽咽,痛心對臺灣螢火蟲研究保育推廣的重要人才就這麼英年早逝!身為同事,有著共事的情誼,心情更加悲痛!拭淚之餘也只能加緊腳步協助整理何博士的著作,尚未完成的研究發表也由共同研究者繼續進行,希望能慰何博士在天之靈。何博士在世時大力推廣秋冬季賞螢,希望扭轉一般人以為螢火蟲只出現在春夏季的既定印象。相信在四時螢光流轉中,大家都會記得何健鎔博士對螢火蟲保育的貢獻。

進入主題。在本期季刊中,首先以「利用eBird線上賞鳥資料庫重新界定臺灣重要水鳥棲地」揭開序幕,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力量,快速大量地累積資料,提供了劃定臺灣重要水鳥棲地的具體建議和做法。臺灣本島曾有歐亞水獺的分布紀錄,現僅於金門地區尚有族群存在,但也面臨棲地破壞、路殺、遊蕩動物威脅等隱憂,「當水獺回來時」讓作者完整說明金門地區歐亞水獺現況。9月的南臺灣上空,赤腹鷹們循著本能長途遷徙,而賞鳥人則年復一年準時來到墾丁,順著鷹河細數點點鷹群。藉著繫放個體的發報器追蹤訊號,一起來瞭解「赤腹鷹的遷徙之路」。「應用無人航空載具追蹤蜜源植物」是另外一個科技對保育的應用實例,透過無人航空載具技術的監測模式運用,期望能提供蜂農蜜源植物的花期追蹤訊息,提供產業永續發展的參考。「高屏山區臺灣花翅山椒鳥的繁殖觀察紀錄」是相當有心的鳥友合作觀察3個多月的紀錄成果,讀來輕鬆有趣。「臺灣豆天蛾之形態及其飼養紀錄」則是另一個觀察紀錄,作者描述了臺灣豆天蛾的基本生態習性,可供做深入研究時的參考資料。

「四刺飾蜾蠃交配期和築巢的行為觀察」作者透過無比耐心的觀察,詳細記錄了這種昆蟲在竹節中的築巢繁殖過程,帶您一起認識牠。物種若在其自然分布區域或可擴散範圍之外被發現,就是當地的外來種,若再順利自然繁殖建立穩定族群,則成外來入侵種,將與原生物種競爭生存資源甚至造成威脅,請看「外來種又來了!淺談新記錄外來種密疣蝎虎」在高雄愛河畔被發現的故事。

努力和熱情往往具有力量,能感動人心。「喀滋喀滋大口吃蟲─異世界昆蟲料理狂想曲」、「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推廣系列活動報導」和「特生中心辦理2018年『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解說志工進階培訓』」,繼續透過演講座談、開展、動物文創手作、星光電影院、戶外研習等活動,凝聚志工、民眾和同仁們對保育和推廣教育的熱情。也期望您,今年和我們一起併肩走到了年底,來年還請繼續與我們同在保育之路!

編者的話

LETTER FROM THE EDITOR

雜誌簡介
 
《自然保育季刊》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的推廣性刊物,以推廣自然教育為宗旨。

  • 專論 ARTICLES 利用eBird線上賞鳥資料庫 重新界定臺灣重要水鳥棲地
同書類書籍